你知道或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吗?
为什么要有兵团?他们从哪里来?干了什么?他们现在又再干什么?
你可能知道电视剧《戈壁母亲》《花儿与远方》《沙海老兵》《大牧歌》,这些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是描写兵团故事的,但都仅限于对初期历史的展示。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由官方主导的大规模屯垦戍边便已经开始,此后历代沿袭。1952年,毛主席向全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于是,将士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贫困、艰苦的地方去,随着部队,选择远离村庄的荒原开始屯垦那个“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尽头的地方”。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布成立,兵团人自那时起脱下挚爱的军装,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扎根边疆在戈壁滩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直到今天,他们为推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对于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荧屏上的电视剧反映寥寥,完整地展现新疆兵团65年历史的作品更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刚在新疆石河子市杀青的大型兵团史诗电视剧《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见到该剧的总制片人火烽时,他刚风尘仆仆地从新疆回来,眼神中还有些许疲惫,当谈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最近几个月的拍摄经历时,他的眼神开始焕发光彩。
缘起:一场情怀之旅
2012年,火烽曾因公被电视台派往和田援疆,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兵团的故事。作为六十年代生人,兵团由最初模糊的印象,转化为他对那段历史和那群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火烽
援疆结束后,火烽回到北京,兵团故事中人物的影子却一直在脑海中浮现,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大牧歌》《沙海老兵》等剧之后,更是勾连起他积压在心底久久不忘的记忆,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一定要拍出一部完整展现兵团的电视剧。一个偶然的机会,火烽导演看到了编剧李眉创作的剧本《天山作证》,讲述的正是兵团人的故事,虽然没有过多艺术笔墨的渲染,但写实的风格深刻展现了兵团人艰苦执着的奋斗精神。“故事一下子就触动到我了。”火烽依然记得当时兴奋的心情。
但兴奋过后,依然要回归现实。在当前的电视剧市场下,谁愿意投资非商业题材的正剧?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带了剧本,混同另外两部商业题材剧本,找到了新本源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崔巍。
“崔总更是一位有情怀的人,我真没见过出品人亲自下基层的,弄得整天灰头土脸一身臭汗的”,火烽笑着说道,“几年前,董事长崔巍就在新疆兵团一些地方做扶贫项目,多少对兵团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六月份采风崔总放下集团工作,一路跟着我们在连队里走访,同样被兵团人的事迹深深打动。”
“那里其实真的很美,在兵团,你能感受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拍摄《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全景式展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无到有的历史,以及三代兵团人不忘初心、铸剑为犁的奋精神。
第二是通过这部剧将这种兵团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和了解兵团,走进兵团。
为了更深入了解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的群体,火烽和出品人崔巍带领主创前往新疆采风,在那里,他们聆听到了很多三代兵团人的真实故事。“真的是,听着听着就会被那些故事吸引着,感觉穿越回六十五年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感动得让眼泪掉进鞋壳儿里’。”
火烽讲述了采风中听到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兵团二代女职工,因听力问题,跟我们的交流要借助语音软件完成,她的父母就是第一代兵团人。由于她小时候发高烧,父母都奋战在一线,等他们晚上回到家时,病情已经不可逆转,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此落下病根儿。这是她人生中的不幸,却是当时第一代兵团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写照。她就是我们的原创作者李眉。
还有一个兵团第三代女孩,在外语学院学有所成,父母却不愿意让她回来。但她却偷偷地瞒着父母,毅然回到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工作。原来,爷爷临终前留给她一生所获得的奖章,并动情感慨道,“爷爷用生命在戈壁滩上建起的美丽城市,你们都出去了,那这座城市谁来继续发展它?”这种选择背后,是爷爷身上的兵团精神对她的激励。
这些真实的案例,丰富了剧本的内容和真实性,能够让观众在平凡中,找到情感触发点。火烽说,这些故事仿佛具有一种感召力,激励他们在创作和拍摄中克服了超出以往难以想象的困难,时刻用兵团精神鼓励每一个人。
这部情怀之作能够顺利完成拍摄,著名导演习辛的加入至关重要。当该剧创作进入瓶颈时,一夜未眠的他三点多拨通了远在国外习导的电话,迫不及待地表示希望习辛导演能加入项目中,而此时距离习导拍摄的电视剧《红灯记》杀青刚刚两天。
简短沟通后,军人出身的习辛导演便决定加入。随后的拍摄中,实力派演员赵恒煊、王雅捷、于洋、徐百卉、宋运成、丁宁、黄曼、夏天等众多优秀的演员也先后加入该剧。
崔巍(左一)、习辛导演(左三)、火烽(左四)
演员于洋看过剧本后打趣道:“在当下,我们来拍这部戏,是为修心。”
于洋
不过相对于洋和所有演员来说,这趟”旅途”不仅仅是修心,更是对精神的修炼。
“重走兵团之路”
2019年新疆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要更早一些。
“我们拍摄的时候,当地晚上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左右,白天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一下子打乱了我们所有的拍摄计划。”火烽回忆起当时拍摄时的情景,“部分工作人员第二天到片场时,把驻地的被子都带着,服装组无私奉献出很多戏服让大家披着或裹脚上。”
恶劣的气候环境让每天的拍摄都受到严峻挑战,要重现当年兵团开垦荒地的情景,就必须在戈壁滩。那里没有取暖条件,饭送到片场就成了冰坨,筷子插进去不迅速拔出来就会被冻上,最痛苦的是摄像、灯光组的工作人员,许多人的手和摄像机等器材粘在一起,一个镜头结束再想把手从设备上拿下来,就很艰很难了。
“可以说,我们在再现当年第一代兵团人的历史时,在装备齐全的今天,都尚且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当年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现在的今天,都是他们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火烽认为,条件的艰苦让主创们更加体会到兵团前辈的不易,每个人都带着一颗敬畏之心投入拍摄。
他讲述了几件片场“小事”。
主创团队堪景时,发现有一个山的景色特别符合拍摄需求,但当地人都劝他们不要上去,山路危险崎岖难走。火烽和总导演习辛带领主创知难而进,在途中才发现,他们所乘坐的越野车轮,距离悬崖仅不到半米之差,旁边悬崖陡立,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万丈深渊。火烽在事后回忆时,仍然后怕不已。
有一场戏,需要主演赵恒煊从山坡上往下滚,六十岁的他坚持不要替身,结果伤到了腰部,为了不影响拍摄,他硬是没有跟任何人说,由于劳累加重了伤情,最后连马都上不了,后被“强制”带到医院后,只接受了简单治疗便又投入拍摄。
赵恒煊
杀青第二天,那时大部分剧组人员都已陆续回家,服装和道具组的人对着几个库房内的服装、道具发愁,有位工作人员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让所有人意想不到是,有兵团人看到后,竟自发地组织了几十人前来帮忙,让剧组部分作人员感动的热泪盈眶,这就是兵团人,那一刻,这些剧组人员好像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
拍摄期间,主演赵恒煊几次接到家人告知父亲病情恶化的信息。那一天接到父亲病危的信息,正是大雪纷飞时,从新疆到老家单程要二十几个小时,赵恒煊如愿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便匆匆料理下家事就赶回了剧组,仅仅在家呆了一天。
赵恒煊回来后,那天是一场重头情感戏,赵老师眼泪出来的瞬间,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落泪,之后赵恒煊对火烽说:“我打小在戏班学艺,师傅常对我说,作为演员永远记住‘戏比天大’。”
火烽讲起这几件事情时,眼睛中隐约有泪水闪动。
后记
采访结束后,回家路上,回想着火烽所讲述的新疆建设兵团历史和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我始终如鲠在喉。那么多人,就因为一纸命令,就脱下军装,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屯垦戍边了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
后来,我开始释然,或许火烽还有一层意义没有讲:第一、二代兵团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牺牲了一部分个人利益,建设出大美新疆,而到了第三代兵团人时,他们又为了自己的发展,选择主动回到新疆,达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这一看似简单的转变,却是三代人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放大到全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这也是电视剧《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在未来播出时,给所有观众的一道人生答题吧?
【文/午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