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视剧《都挺好》已于3月25日收官,但是这个话题剧余波不断,其中最火的要数由倪大红饰演的角色苏大强。
从观剧时的弹幕吐槽,到苏大强漫画版表情包的刷屏,再到“苏大强之歌”等以苏大强为主角进行的二次剪辑创作,不得不说苏大强“实红”,苏大强的扮演者倪大红也因为角色的出圈而真的“大红”了。
这个在历史正剧中成功塑造过严嵩(《大明王朝1566》)、司马懿(新《三国》)、乾隆(《大清盐商》)的老戏骨,终于在一部都市剧中因为角色和观众的互动性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于倪大红特殊的表演方式,网友发明出了“面瘫式演技”这样的表述。原因在于倪大红表演时常常面无表情,却演什么像什么。不管是皇帝、父亲、恶霸,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都能不动声色地拿捏住角色的精髓,并且获得观众的认可。
赵宁宇
为什么会有“面瘫式演技”?“面瘫式演技”这一表述是否成立?面无表情的倪大红为什么能深受观众喜爱?近日,影艺独舌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赵宁宇。
大巧不工,倪大红是个学院派
苏大强这个角色,并不是倪大红演员生涯中演的第一个“爹”。在去年口碑不错的《正阳门下小女人》中,倪大红饰演了一个话不多却父爱爆棚的父亲蔡全无。歪着脖子、杵着墙,类似的肢体表演都能在这两部剧中看到。而苏大强自私、懦弱,蔡全无木讷、善良,对比之下两个父亲之间差异明显。
梳理倪大红以往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演戏时通常没有太多的夸张表情,甚至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可这样的表演却能将一个个角色诠释得惟妙惟肖,网友因此给他戴上了“面瘫式演技”的高帽。
对此赵宁宇表示,倪大红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演员。“他的整个创作方法受过非常完整的现实主义的训练,从剧本分析到人物观察,都可以体现出学院派的训练技巧。”
所谓学院派表演,在创作上有两个重点。一是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补充到表演中。二是通过大学四年系统的训练,提升技巧,将创作学习方法贯穿一生。“学院派是最接近人民、最接近大众、最接近生活的。”
虽然倪大红在表演中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但其实他的表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开门之后如何进门、走路如何提一口气、角色有目的性时脚底下是悬浮的。歪脖、杵着墙,都是倪大红在表演时精心设计过的身体姿态。另外,他与其他演员对戏时,内心活动展现得十分到位。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观众夸倪大红是“面瘫式演技”。实际上,细小的动作、微表情与台词语调的拿捏,也都是演技的体现。
“表演有一个基本术语是‘三种行动’,分别是形体行动、语言行动和心理行动。倪大红的表演就是非常典型的学院派处理方法。首先他的心理行动非常具体,例如在苏大强向蔡根花求婚这一片段中,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有非常具体的心理行动。其次在语言上,学院派不拿腔拿调。”赵宁宇模仿了倪大红在《都挺好》中的表演,又示范了拿腔拿调的表演,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从生活中取经后展示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实。
赵宁宇说,拿腔拿调是学院派要治理的一个顽疾。“演戏不需要那些刻板的规矩,只有训练不到位才需要强调。学院派的表演在于拆分细节,通过拆分可以看到演员的设计感。”
演员的“成”与“熟”
从业多年,倪大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演员。赵宁宇习惯用“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表演的理解。
“所谓成熟,就是‘成’与‘熟’,如果拆分来看,‘成’是你得有相当的关注度、有代表作、有工作方法,还有相对的社会反应。这是‘成’了。‘熟’就好比做饭的火候,已经激发出了这个食材最好的营养比例以及口味,而等到这个状态又不那么费劲,就是‘熟’。”
李雪健
一些演员在演艺生涯中会遇到瓶颈,感到迷茫与困惑,换句话说,他们尚未成熟。赵宁宇仔细剖析了其中的几种状况:有的是先“成”后“熟”,即先演了一部戏,接着获得了很多好的机会,未来也就可以“熟”了。也有先“熟”后“成”,例如李保田、陈道明等资深演员。“李雪健老师前期演戏的时候总是有些过火,但后面越演就越让人觉得舒服,这就是火候到了。”
还有部分演员处在不“成”也不“熟”之间,但如果他有眼缘,演戏也受观众欢迎,在这个行业中就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这个过程,演员虽然在未来不一定能承受即将面对的事情,但只要在路上坚持走,还能保持住,他就会成熟。”
赵宁宇还认为,所谓表演创作技巧,各有其含义。“表”是表述,“演”即演绎;“创”为开创,“作”乃做事,其中蕴藏着工匠精神;“技”指技术,“巧”则是巧妙。
学院派十分注重训练表演的技术。“倪大红非常擅长观察其他演员的表演,寻找跟其他人性格基调各方面的反差来发力。他在表演时爆发的少,但他的内心老在爆发,这样非常厉害。也正是对人性有非常深的了解,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所以在学院派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就是包括了这种对人性的理解。而这些上升到心理层面的内容都可以称为是技术。”
学院派表演训练法的三个重点
在《都挺好》中,苏大强被骗钱之后,靠在床边说:“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钱。”这个镜头成为了名场面,被网友做成表情包流传甚广。赵宁宇分析了这一段的表演。
“倪大红在表演时十分聪明,他不仅展现出了自己的文化和技巧,在表演中还带有地域特色。倪大红是东北人,所以他会做出倒在炕上的表演,这就是深受地域影响,将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到表演中来。”
能达到倪大红这样精妙的技术,正体现出学院派表演训练法的三个重点。
第一,社会的阅历足够丰富。如此便能自然形成一套技术体系,从而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技术来巧妙应对。
第二,善于观察生活并运用到表演中。例如,青年人无法切身体会国破家亡、山崩地裂,但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来调整出相应的情绪。
第三,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演员的表演技术体系深受地域影响。表演中有一个词叫“由根起”,例如倪大红、孙红雷这些北方演员,在表演时能灵活使用北方人的朴实与粗犷,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演追寻到其“根”。
学院派代表:李保田(左)、陈道明(右)
其实,不单单是倪大红,很多演员在表演时都深受学院派的影响,他们善于观察生活,更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结合到表演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征服观众。
作为一个表演教育工作者,赵宁宇十分自豪,“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演员还是用学院派的表演?正是说明它的科学性是被实践检验,说明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和表演教育是成功的,有功绩的。”
王景春
今年凭借《地久天长》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王景春,曾为了角色,考了5级焊工证,也进修过一小段时间。这是典型的学院派在表演时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不需要学习三年五年,而可以快速地浓缩人生精华,然后变成这个角色,这就是学院派的厉害。”
一直以来,演员的演技是观众热议的焦点,是否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评价与解读它?作为“专业人士”,赵宁宇推翻了这个说法:“一道菜难道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品出好不好吃吗?不是的。表演也是这样,观众就是能够直接感受到演员的表演。”
【文/大水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