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中午,张一白导演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突破8亿元。这是张一白导演的第八部爱情电影,也是他迄今票房收入最高的作品。在不久前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张一白登台发表了8分钟演讲,系统阐述他关于爱情片的理念和实践,同时也是对某种莫名其妙的谩骂的回应。在这里,影艺独舌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张一白
今年是我拍电影的第15年,因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上映,我最近比较多的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都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在拍爱情片?
这个问题确实在困惑着我。也许我是中了一种魔咒,谁让我拍的第一部片子叫《将爱情进行到底》呢?当然,我更愿意把这种冥冥中的缘分看成一种使命感。也许我只能将爱情片拍到底了。
仔细想来,即便同样是爱情题材,在过去这些年的创作中,我的有意或者无意所进行的不同的尝试,既受大环境和自己本身成长的影响,也基本上暗合着中国电影类型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过程。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认为对于商业电影和类型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个概念,一是标准,二是观众。所谓类型片,就是以标准化的方式创作最快抵达观众的路径。
从第一部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正在上映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自己也花了近20年的时间来认识、摸索和践行类型商业电影的创作。
1998年,我第一次有了拍片的机会,那是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那个年代,中国内地根本就没有类型片或者青春片的概念。在借鉴当时日韩青春偶像剧的基础上,我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进行了发挥和再创造,算是打造出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爱情剧《将爱》。并且在十几年后,把《将爱》的概念继续延伸发展到电影里。在那个阶段,主要还是借鉴和学习。
到了电影《夜上海》,创作初衷就不再单纯是爱情电影了。在那个片子里,我有更多个人化的东西想要表达。但是由于故事发生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故事时间又是一夜之间,所以不可避免地借助了很多类型化商业片的技巧和手段去包装个人化的表达。基本上那是一个更加偏探索的过程。
到了《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产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足够的市场基数的支撑下,中国电影类型更加细分化,电影观众也更加细分化,我们曾经忽略或者说根本看不到的观众需求不断地冒出来。在大众文化整体繁荣,尤其是互联网文化快速兴起这样的大环境下,我遇到了《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基本上,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了一条从学习借鉴到试图自我表达再到标准化类型创作的道路。但同时,我也必须指出,类型化虽然是商业电影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意味着对导演意识和美学的抹杀。相反,合理利用类型片的创作规律,更能够帮助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观众,更加充分地去进行自我表达。
我拍爱情片并不是纯粹拍爱情这种类型片,也有我自己所坚守的特点。
第一,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给人以温暖,即使是《好奇害死猫》、《秘岸》,我都想去表达出一种温暖。我会把温暖的东西放在一种情感上,就像我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样。我坚持这部电影得是一部很有善意的电影。这个善意不仅仅是说一种姿态,而是对普通人的一种关注态度。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谁都一样要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普通人只有在爱情上能让自己去超越庸常的现实生活,让自己在那一瞬间能飞起来。这样才会有了陈默的双闪、猪头的追车、茅十八的导航仪,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电影和爱情给他们的力量。
第二是我认为在爱情电影里,情绪的表达非常重要,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比情节重要。因为每个人的爱情故事是不同的,但每个人关于爱情的情感体验是相同的,那种情绪是可以被观众所接收到的。所以在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候,我希望能拍出一种万家灯火的感觉。我努力在人和城市的关系上去做渲染,因为这是每一个现在的个体都体会过、也都能明白的一种情绪。这一点上我甚至觉得传统的经典意义的爱情片类型面临着挑战,毕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抵达观众,丰富电影美学的表达方式。
时至今日,我们走到一起,坐在这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艺术门类应该并且必须是多种审美的并存和容忍。这也是在我这个年纪,还要拍爱情片原因。
【文/张一白】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