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用户5724000880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2

《长江图》导演杨超给了一个新颖的电影三分法

$
0
0

编者按 日前,在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凭借《长江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的导演杨超就中国电影的商业片、文艺片和艺术片划分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且论述了艺术电影的定位、困境和传承。以下是其发言全文。

杨超

大约两年前,《长江图》正在剪接最困难的时候,工作室的演员郭月来找我说,“老师,我想不要钱演一部年轻导演的电影。”我当时就很不高兴。那时正是《长江图》最困难的时候,我说,“我们都这么穷了,为什么不要钱?”郭月说,“他没有钱,他总共只有十万制作费。但他是我最看好的新导演。你看看剧本吧。”我就看了剧本,剧本名叫《惶然录》,后来郭月出演了这部电影,上映时改名叫《路边野餐》。

这是一个艺术电影互相帮助的例子。和“野餐”相比,《长江图》经过了更多的波折,也得到了更多师长、同行的帮忙,在座的就有很多位,《长江图》几乎就是一个公益项目。但是,就像大家知道的,仍然很难。那么,除了每个导演都会面对的那些困难之外,艺术电影有什么独特的困难呢,难在哪儿呢?

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困境,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定位的模糊造成的。因为观众,行业和市场,还没有清晰地看到艺术电影存在的价值。

其实,是不是需要区分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这种定位有无必要,一直是有争论的。一种通常的看法是,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之分,没有艺术和商业之分。我觉得,如果不是以严格的学术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区分是存在的。

这个区分很简单。就是把电影粗略地分为三类: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前两类,类型和文艺,共同构成商业电影。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把文艺片和艺术电影分开了。

这里有我对艺术电影的一个粗略的定义。从我的观影经验中,我觉得,艺术电影是那种在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观念和风格上放弃类型,放弃模式,甚至挑战类型和模式的电影。艺术电影的一个职责,是探索电影语言的边界。

文艺片没有这样的职责。文艺片是商业电影的一部分。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第一,这是个粗略的,非学术的分法。第二,类型,文艺,艺术这三个词,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就像ABC一样。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类型片中有很多极具艺术创新价值,艺术电影也有很多拘泥于模式的无聊之作。

这样的定义,好像使得艺术电影更为小众,更难以被普通观众接受了。但我觉得,恰恰是这种定位,能够清晰地告诉观众和市场,艺术电影的性质,以及这种资源的稀缺性。郑洞天老师说每年中国只生产十部艺术电影,可是我有时候觉得十部都达不到。

从观众角度来说,他们能更准确地消费,找到属于自己的类型,文艺或艺术。

从艺术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说,他们不用再把艺术电影放在商业院线里,面对类型片观众的惊讶和质疑。

从导演角度来说,这种定位有助于导演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和风格,各得其位,各尽其责。

从市场角度来说,类型,文艺和艺术的三分法,能帮助资本精确细分市场和配置资源,提高资本的效率。因为众所周知,对于资本来说,判断导演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个粗略的分类,和对艺术电影的定位。

微软公司有一个部门叫微软研究院,负责互联网基础理论和科技的研发,每年花费很多亿美元,但很少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事实上,谷歌,facebook,几乎所有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样的研究院。

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电影生态中,艺术电影就像是电影行业的研究院,它负责为整个行业进行最基础的研究和战略储备。

艺术电影所探索的新的题材、叙事结构、语言、观念、风格、手法,将为主流商业片所借鉴、吸收,避免类型和模式的僵化。

诺兰导演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的前两部作品《追随》和《记忆碎片》,讲故事的方式前所未见。但好莱坞的系统,从这些非常艺术,非常小众的影像中,看到了商业潜力。后来,是一系列被影迷奉为神作的悬疑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黑暗骑士》甚至改变了超级英雄片的低幼漫画属性。

所以,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而电影局建立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或者更严格意义上的艺术院线,正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电影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的新片《长江图》上映了,票房并不好。但我对当前华语电影的生态,是非常乐观的。尤其是商业片市场进入顺淘汰,烂片很难,越来越难。仅凭宣发骗观众入场已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市场变得越来越健康。当前快消品电影、粉丝电影的流行,只是一个很快就会过去的阶段。

我非常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主流类型片扣准了类型。我个人观点,不仅今天在座一些导演的作品极为优秀,还有一些口碑上被忽视的影片,比如《夏洛特烦恼》在主线推进上的精准,《煎饼侠》类型元素的准确运用,《三打白骨精》的每一打对主题的升华,《恶棍天使》在疯狂喜闹剧类型上的拓展,等等,都在不同方向上推动类型片的进步。

同时,艺术电影也有了新的题材,语言和结构的探索。

观众没有离场,只是他们的要求正在迅速提高。观众,作者,媒体,资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节奏互动。

在这个繁荣的生态中,艺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文脉所系。在今天华语电影的规模、市场条件、各市场主体逐渐成熟的环境下,尤其是在主流商业片高速成长,并且反哺艺术电影,创造更多生存空间的背景下,我认为,艺术电影更应该恪尽职守,探索影像的边界,探索新的语言,风格和观念,以独创性的电影光芒,为华语电影的文化品质,贡献力量。

这是艺术电影的传承,也是导演的职责。

【文/杨超  整理/洛神】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