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用户5724000880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2

电影市场下行是件好事?!周铁东这怎么话儿说的

$
0
0

​8月将尽,眼看着暑期档最后一点尾巴也快溜走,电影票房的大盘却让人觉不着一丝暖意。在上半年以246亿票房交上勉强及格的答卷后,暑期档又迎来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亦未能扛起夯实年度600亿票房的重任。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可谓开得绝高,也走得够低。

2015年5月,还在电影市场一片向好的时候,时任新影联影业总经理的周铁东就曾在接受《人民日报》的专访中,以“跑得太快,难免丢鞋”做比,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今年的电影市场不幸被他言中,现已卸下体制内职务的他却又直言:“这次的电影市场下行是件好事。”

失速怎能是件好事?票房疲软又如何能成为电影产业的一个契机?独舌近日特对周铁东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把鞋跑丢后,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能脚痛医头。

周铁东

市场下行是给“老汤”去“浮沫”,见实情虚火得从两头掐

独舌:对于今年电影市场的增长失速,您怎么看?

周铁东:中国电影就像是一锅老汤,看上去沸沸扬扬,热气腾腾,甚至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浮沫很多。市场下行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

近几年的中国电影是一项没有门槛的事业,各种渠道的热钱都在涌入,各种阿猫阿狗都能赶鸭子上架,所以必定会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严格说来,我们的电影产业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这一阶段的非理性和无序熙攘是一种必然,但这也只是一个阶段。

今年从《叶问3》开始,买票房、幽灵场等一系列票房注水问题被披露,这说明市场整肃已经开始,理性在慢慢恢复。之所以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是票房更趋客观,市场不断夯实,产业结构求变的结果。这是从原始积累到产业成型必经的过渡阶段。

独舌:《人民日报》在年初发文回顾去年电影票房时,曾经提到过高达10%的票房偷瞒、截留现象,这是否也在整肃之列?

周铁东:我们要把“虚假繁荣”的“虚假”去掉,一方面要去泡沫,把注水的票房挤出来;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市场秩序,把偷瞒截留的那部分票房追回来。“虚假”是双刃双向的,只有一减一增双管齐下,才能完全去掉“虚假”,只留“繁荣”。

在今年总局开展的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中,重点打击的就是影院使用“双系统”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有些违规影院,仿制与全国票房专资办联网的正规系统,存储在优盘上,通过热插拔,与正规系统并行使用。一方面能用仿制系统售票,偷瞒票房;另一方面又能热插拔,隐藏证据,规避检查。

这样看来,浮沫撇去,偷瞒追回,一正一反,把电影票房真正夯实,估计与我们的预期票房也不会相差太多。

自2016年1月12日起,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受电影局委托,开展了“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上图为网站公布的违规影院

独舌:近几年,中国的电影银幕数一直以每年数千块的惊人速度增长。2016年电影市场增势放缓是否也意味着影院趋于饱和?

周铁东:没有。就拿美国做比,美国全国的银幕数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在近4万块,美国的有效观影人群数在2亿人左右。这4万块银幕每年支撑着12亿人次的观影量,每年人均观影4-5部。对于美国来说,4万块银幕算是饱和。

中国2015年的银幕数量是3.5万块,到2016年年末预估也能达到4万块,追平美国。但在人均观影量上,我们还差得很远,2015年还未达到人均观影1部。在可见的将来,如果要给出一个可能的饱和值,那么至少是5万块银幕——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还有1万块银幕的发展空间。

所以,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影院饱和,单银幕票房不高只是表象,关键问题在于电影市场整个产业结构的失衡。就像我以前说过的,这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在这一大前提下,随着产业意识加强,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环境净化,很多原始积累期的固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产业结构性调整两剂药:整合优胜劣汰,反垄断有法可依

独舌:最近,豆瓣宣布成立豆瓣影业入局影片制作的新闻引起了不少争议。同样的质疑,在万达收购的时光网时也引起过。对于这类兼并或者扩张,您认为对电影产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铁东:这牵涉到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宏观建设问题,也就是反不正当竞争。豆瓣和时光网相当于中国的IMDB和烂番茄,是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第三方影片评分机构。他们也加入影片的制作、发行环节,就是一种垄断行为——它对自己参与的影片怎么打分,利益关系怎么切割?

在这方面,美国有明确的反托拉斯法,在电影产业中也执行得非常严格。在好莱坞,真正做电影的大公司现在只剩六家,在独立影视联盟(IFTA)登记在册的美国独立电影公司也就100多家,但是为电影行业服务的公司却有十万家左右,大都是员工不足十人的小企业,其中包括专门做道具的、餐饮的、运输的……它们也有自己的工会,处于非常理性、规范的状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越发达的产业,分工就越细,而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就是靠着严格的行业规范和精细的分工,构筑了好莱坞的全球霸权,每年为美国的国民经济做出数千亿美元的贡献。

尽管咱们早在1993年就颁布并施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在执法层面上尚未触及到电影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行为”。相反,我们还一直在鼓励和追求制发放一条龙、产学研相结合和全产业链建设云云,所谓做强做大。但从目前所显现的浪费社会资源、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等弊端而言,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到了提出反垄断的时候了。想要产业成熟,必须分工细致,这样才能形成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级的健康产业结构。

美国电影协会公布,2014年电影与电视产业为政府创收167亿美元,产生的行业薪资为1040亿美元,出口创汇143亿美元,参与的企业为108,000家。

独舌: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同质化竞争似乎比垄断更为普遍。

周铁东: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号称玩儿电影的公司至少有2000-3000家。由于行业砍掉了门槛,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试问,同样的中国人,用同样的中低成本,拍出同样的无人问津的各种电影,这难道不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吗? 

美国电影产业100多年的实践,最大的表征就是整合,优胜劣汰,行业才能有效发展。

独舌:电影市场反垄断、反同质化竞争,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手段有哪些?

周铁东:现在已经在做的是宏观的监察和整肃工作。广电总局电影局已经派出了工作组到院线去监察、考察,目的就是要规范市场。《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以后,可能对行业的准入制度、标准化建设也会有一些规定,对电影行业的促进意义值得期待。

另外,我认为值得提倡也是切实可行的,就是专业娱乐律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的电影产业已经牵扯到多种法律问题,但却没有专门的律师阶层为之服务。在好莱坞,专门负责娱乐业法律事务的娱乐律师(entertainment attorney)往往都是具有翻云覆雨能力的人物。在电影产业宏观大势趋于理性的当口,如果有这么一个以法律为后盾的队伍来推波助澜的话,必然会变得更有序理性、客观扎实。

望2017批片放开,让“过节”放送的艺术片院线化

独舌:去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占了 7部,在票房前25的榜单中还有《大圣归来》《狼图腾》等亮眼影片。而今年似乎除了开年令人兴奋的《美人鱼》之外,几乎没有叫好叫座的案例。您认为导致影片质量下降的主原因是什么?

周铁东:我曾经说过,电影是以金钱为媒,以商业为继,技术和艺术联姻而生出的产品。现在,中国还处于资本与商业、技术、艺术的磨合期。金钱这个媒人太强大,而商业、技术和艺术还太弱小,所以“媒妁之言”往往能起决定性作用,就像身为弱女子的潘金莲尽管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不得不屈尊媒命而下嫁武大郎一样。也就是说,资本肯定会稀释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感。也许再涵养个三五年,当技术和艺术在电影商业中的权重变得不可小觑甚至不可或缺之时,资本的力量就会式微。当电影作为“技术和艺术联姻而生出的产品”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之后,就能对资本进行选择了。潘金莲就敢去找西门庆了,甚至可以拒绝下嫁武大郎而直接去找西门大官人。

从终端来看,影片质量的下降跟观众下沉也有一定关系。过去我们的主流观众是一、二线城市的所谓“都市白领”,而现在院线已经扩展到的五、六线城市甚至城镇。观众主体的下沉直接导致了观影趣味的下沉——既然烂片也能大卖,干嘛不卖?谁会跟钱置气呢?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行业事实。

独舌:好莱坞影片的观众已经下沉到了世界范围,但为何与国产片相比仍然不失体面?

周铁东:好莱坞百年大计的成功就在于培育观众的成功,他们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把美国电影当成娱乐主食的观影人群,几乎横扫了全球市场。

但我们应当注意到近几年,无论是《钢铁侠3 》还是《变形金刚4》,都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并讨好中国观众而应运而生的中国“特供版”。在美国本土和西方主流市场连年式微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被好莱坞视为赖以补缺的新的掘金之地。

对中国观众趣味的研究,对中国观众的培育,已经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甚至成了有些大学的必修课。随着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变得更加急不可耐,各种迎合和取悦已成其重大行为表征,以至于西方主媒甚至发出了“好莱坞为何要向中国磕头?”的质疑之声。

从这个方面来说,好莱坞影片的质量也未能摆脱观众下沉带来的魔咒。

独舌:2017年大限将至,电影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放开。虎狼环伺之下,国产片质量再如此消沉,会不会遭到好莱坞的迎头痛击?

周铁东:我觉得这种担忧完全有必要。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已经不需要质疑,早在几年前我曾说过,2017年或者最晚2020年,中国肯定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票房有可能超过1000个亿。现在这已经没有悬念,因为娱乐需求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我们应该担心的问题是,在这1000亿中,国产片的份额能占多少。2017年我们与好莱坞又要进行新一轮的谈判,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存在不会越来越弱,只会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前面我们提到的行业规范和结构性调整是重要两条,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必须开放艺术片市场。

国内目前没有艺术院线,甚至连一家真正的艺术影院都没有。为什么艺术院线建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艺术片片源来支撑一条艺术院线。

就拿北京的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来说,总共五块银幕,但就算把现在国内所有能上映的、算得上的艺术片都拿来放映,把所有艺术片观众一个不剩地找来看,也养不活一个Moma。为什么?因为片源不够。现在的Moma也只有一个厅在放艺术影片,其他银幕全靠院线电影支撑。

全球的艺术院线,都是靠世界各地的艺术片在支撑,而我们受外片引进数量的限制,没有足够片源。

明年,若能把批片指标放开,大家不再把短期内的高票房作为引进的硬指标,那么以量取胜、细水长流的艺术电影在国内也能打开市场,我们的影片结构也能多样化。

现在的艺术片在国内,还是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期间,七八百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电影在北京或上海,十天之内批量放映,结果都是一票难求,真的就跟过节一样。这说明我们艺术片的市场是有的,如果把“过节”常态化、院线化,何愁培养不出我们的艺术片观众和艺术片创作者?

由于目前“只求吃饱不管吃好”的畸形供求关系所导致的结构性安排,对诸多有情怀的电影人而言,颇有“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无奈与无助。如果有“写处”的话,艺术电影便会应运而生而且层出不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最终构建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层级结构,使之更趋理性、规范和有序。

【文/铁皮小鼓】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2

Trending Articles